《河南日报》:河南奶业振兴如何发力

《河南日报》,4月26日:03版


河南奶业振兴如何发力
——发展我省肉牛奶牛产业系列报道之二


□本报记者 刘晓阳

    每天一杯牛奶,是郑州市金水区居民王女士多年来的早餐“标配”。和王女士的生活习惯类似,如今,奶制品已深度融入多数人的日常饮食之中。
    消费端的需求,折射出我省奶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。经过多年努力,河南已成长为新兴奶业大省,全省奶牛存栏量、牛奶产量、乳制品产量均进入全国前十。
    “一杯牛奶,强壮一个民族。”“奶罐子”的发展关乎民生。近日,《河南省肉牛奶牛产业发展行动计划》出炉,聚焦优质奶源基地建设等问题,着力在做强奶业上寻求突破。
    振兴奶业,河南有基础有潜力。目前,我省基本构建了沿黄区域、豫东、豫南、豫西南“一带三片”奶牛养殖的发展格局。知名乳品企业伊利、蒙牛来豫建厂,本土企业花花牛跻身中国奶业20强。
    再看一组数据:河南周边2小时经济圈可辐射4亿多人口,按照2021年人均消费牛奶14.4公斤计算,奶类消费量可达576万吨。而去年全省奶牛存栏38.5万头,牛奶产量212万吨,消费市场前景广阔。
    与此同时,作为南北气候过渡带、奶牛养殖黄金带南部区域,我省年产各类农作物秸秆9000多万吨,饲草料资源十分丰富,可以供应奶牛肉牛1000万头。
    然而,在奶业发展过程中,河南也面临不少困难。当前,优质奶源基地的建设相对滞后,据调查,焦作蒙牛、济源伊利等乳品企业每年有三分之一奶源从宁夏、山东、河北等省区调入。
    “奶牛养殖投资大、周期长,新建奶牛场需要连续投资25个月后才能产奶有收入。”业内人士告诉记者,新建一个1000头的标准化规模奶牛场投资约4500万元,正常情况下需要12年以上才能回收成本。
    奶牛“口粮”明显不足。近年来,依托省“四优四化”项目,我省大力发展优质草畜,2021年,黄河滩区优质饲草种植面积达24.6万亩。然而,蛋白质含量高的优质苜蓿,供应远远不足,近70%需要从国外进口。同时,由于农作物秸秆饲料收贮体系滞后,秸秆饲料化利用率只有22%。除此之外,在奶牛育种、核心装备、包装材料等方面,我省与发达省份相比也有较大差距。
    振兴河南奶业,从牧场到餐桌,需要发力全产业链。
    4月20日早7点,在河南花花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牟奶源基地,一头头奶牛正在机械化挤奶装置前“工作”,挤好的牛奶通过无菌管道,被统一收集到制冷罐中,通过制冷处理以保证牛奶的新鲜。
    养好牛,才能产好奶。近年来,花花牛通过建设规模化、标准化、数字化牧场,全面提升奶源建设水平,目前拥有15座优质奶源基地,奶源自给率达100%。不仅如此,花花牛还形成了集饲草种植、饲料生产、奶牛养殖、乳品加工于一体的全产业链。
    “走规模化、标准化、集约化道路是发展方向。”花花牛公司董事长关晓彦说。对于全省多数中小规模牛场而言,其标准化饲养、精细化管理、智能化水平仍然较低,要加强标准化养殖技术推广,促进生产水平提高还有较长道路。
    饲草成本是影响奶牛养殖效益的另外一环。“发展种养结合、建立优质饲草基地,对保障奶牛饲草供应、降低饲草成本具有重要意义。”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博士吕世杰建议,要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,对于共性关键技术问题,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,建立“需求牵引供给、供给创造需求”的高水平协同创新模式。
    “切实加大对本土乳品企业的支持,培植龙头企业,增强市场竞争力。”省农业农村厅奶业管理处处长赵玲说,只有在饲草料基地、优质奶源基地、冷链体系建设和品牌打造方面,全面发力,综合施策,才能在做强河南奶业上实现真正突破。